112.4亿元,这是满帮集团2024年财报中公布的营业收入数字,同比增长了33.2%。与此信贷解决方案的收入增长也在财报中被点名,平台信贷余额达到42亿元。然而风光业绩背后,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争议贷款综合年化利率超高、隐性收费甚至对贷款逾期司机限制跑单等问题都引发热议。一家标榜“货运版滴滴”的科技企业,为何会成为金融服务争议的焦点?这其中是否存在不为人知的真相?满帮集团的金融布局究竟是创新之举,还是高风险的商业操作?答案并不简单。
满帮集团的财务数据无疑抢眼,但凡事要看背面。虽然平台在货运匹配和增值服务方面有亮眼表现,其金融业务却频频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一边是平台定位“方便司机货主”的初衷;另一边,一些用户却表示自己陷入高额贷款背后无法负担的困境。这是否是货运平台“金融化”的必然代价?还是某些隐性的商业陷阱?数据显示,货运服务之外的增值收入占总收入的10%左右,信贷产品看似只是附属,但它的利润飙升速度却快得让人不禁要打一个问号——这是否意味着,满帮的货运匹配更像是一块诱人的“外衣”,内核是对金融产品收入的狂热追逐?
满帮集团的信贷业务看似满足了司机和货主之间的垫资需求,但从多方观点来这场金融服务似乎并不像广告宣传的那么美好。“利率低至8%”,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实际上的年化利率却可能超过30%。有用户反映,在货运APP上借款8000元,最后还款时却发现真实年化利率高达30.5%。更令人错愕的是,这些隐性收费还包括未告知的“平台服务费”,让贷款成本平白增加。
普通用户的困惑可想而知“都说互联网平台做事透明,怎么还是暗中抬高利率?”尤其是司机们对货运平台寄予了厚望,却常因逾期贷款而被限制接单,导致收入大幅受损。这种情况让人想起一个比喻满帮的金融服务就像一座桥,本应帮助司机渡过资金难关,但却在桥头设了收费站,让人难以承受。而那些因为扣款不清晰或者利率过高而愤怒的司机甚至可能会问“这是救命稻草,还是沉重枷锁?”
每一次人们以为事情开始平息,总会有新的问题浮现。满帮集团的财报数据让人觉得一切都在向好发展,可背后却隐藏着“不良贷款率上升,用户投诉增加”的现状。数据显示,2024年末满帮的不良贷款率达到了2.2%,相比2023年增长了0.2个百分点。行业内备受诟病的贷款利率问题不仅困扰着普通用户,也在拖累平台的声誉。更值得关注的是,满帮此前还因未事先告知用户而将不良信息上报征信机构,被罚款37万元——这是否反映了满帮对贷后管理的疏忽?
有司机举例说,他因贷款逾期一天被平台“禁用搜货功能”,导致收入断档,无法还款。“满帮这样操作,不是让我们进了死循环吗?”类似的质疑让人怀疑,贷款逾期是否已经从“个人金融问题”变成平台“一刀切”的行政手段。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是贷后管理的必要强硬,但它是否也间接地削弱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
真正让满帮信贷业务问题爆发的,是某些让人不可思议的事实。贷款年利率宣传低至8%,实际上可能高达11%,甚至通过隐性收费推到30%以上。有法庭判决文书显示,货车帮的贷款合同中约定的“36%逾期罚息标准”已经显然超出了法律可保护范围。再仔细思考,满帮的金融服务中究竟有多少收费名目在“推高年化利率”?面对这些事,满帮的“货运版滴滴”标签是否只是一个宣传噱头?
平台下的金融布局看似野心勃勃从小贷到保险、融资担保再到用户金融数据,这种“生态组合”是否无形中强化了满帮对司机和货主群体的控制力?从这点来满帮不仅在扩展货运领域,还可能试图进一步插手用户的资金流向甚至信用数据。这种金融化进程,虽然可能助力平台在未来更好地控制风险,但显然在某些层面加剧了用户的无力感。
尽管满帮对外宣称自己正在逐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规范性,但显然目前的进展并不乐观。用户的投诉持续增加,金融产品隐性收费的曝光又持续打击着平台的公信力。尤其是贷款年化利率的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内公认的“痛点”。更严重的是,这种问题不仅局限于满帮,还在整个互联网金融领域泛滥。有人甚至调侃“满帮的货运服务是衣柜,金融产品是满柜的衣服,结果搬衣柜的人衣服越来越贵。”
更让人担忧的是,满帮不仅面临司机群体的反感,还需要应对监管层面的压力。去年,不少金融机构因高额利率纷纷被监管部门约谈整改,而满帮旗下货车帮小贷不仅被罚款,还被指贷后流程管理混乱,这种财务和管理漏洞恐怕不仅影响平台收入,也对行业生态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财报数据来满帮的2024年表现可谓“抢眼”,无论是货运匹配订单量还是增值服务的利润都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当我们拆开这份看似闪亮的小册子,却发现各种隐性收费、超高贷款利率、用户权益受损等问题层出不穷。就像一个网红餐厅,菜单琳琅满目,餐盘上却附上额外的“服务费”,消费者最终为芯片支付的不仅是味道,还有“隐形不适”。
有人或许会认为金融服务本就是高风险行业,满帮要赚钱就必须借此机会提高利率,但与此相矛盾的是,平台的初衷却是“让货运更轻松”。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些矛盾让人开始重新审视满帮的商业逻辑,它到底是物流创新企业,还是套上了货运外衣的金融服务提供商?
消费日报
CopyRight@2008-2024 中国证券新闻 All Right Reserved
工信备案号:备案号京ICP(备)15095275
中国证券新闻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