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条件反射也称“无条件反射”,指非随意支配的反射,或生来就有的、无需训练或学习的反射。例如,角膜受到刺激引起眨眼动作、瞳孔受光刺激会缩小、食物入口引起唾液分泌等,均属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使人和动物能够初步适应环境,是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人与动物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仅靠非条件反射还不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和动物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系统调节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方式。19世纪初,谢灵顿提出机体所有的非随意活动均属于反射,但随意活动不是反射。1863年谢切诺夫认为,随意活动也是一种反射活动。20世纪初,巴甫洛夫对反射现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心理活动也是反射活动,是一种通过脑的高级部分而实现的更复杂的反射。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每个反射都有各自的反射弧。反射活动一般过程如下: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引起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形式沿传入神经传至中枢,中枢对传入信息加以整合处理,而后发出信号沿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从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反射被分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生理性反射和病理性反射。
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任何部分发生病变都会使反射减弱或消失。
CopyRight@2008-2024 中国证券新闻 All Right Reserved
工信备案号:备案号京ICP(备)15095275
中国证券新闻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