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廖宁 长沙报道
12、17、24、400万、1万。
这是一组与爱尔眼库工作者们息息相关的数字,12小时内是眼角膜捐献摘取的最佳时间,17MM是眼角膜摘取平均直径,24小时则是他们的“待机”时长,无论何时何地接到捐献相关的电话则要立即开始工作,400万则是他们背后我国的角膜盲患者,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10万的增速在不断增加,但每年仅有1万台左右的角膜手术能够顺利完成。
随着人体器官捐献的概念越来越被公众熟知,角膜移植捐献协调的工作也慢慢的从幕后走向了台前,由于这项工作往往连接着死亡与新生,从事者们也被称为光明的“摆渡人”。
长沙爱尔眼科眼库(图片均由爱尔眼科提供)
杨丽红从事这项工作已经有16年,她工作的眼库位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这是一家有卫生行政部门眼库医疗审批资质并在红十字会的监督和协调下开展眼角膜接收工作的单位。这样的眼库在整个爱尔眼科集团内一共有9家,此外还有四十余个角膜登记接收站,仅去年受益的患者就达1200余人。
那么,这些光明的“摆渡人”们是如何开展工作?在防治角膜盲的道路上又经历了哪些?未来,这条路上又会有怎样不同的风景?
不愿妈妈的电话响起
对于杨丽红五岁的女儿来说,最“害怕”的事情是妈妈的手机响起,那意味着不管妈妈在做什么都有可能马上要离开她,哪怕是在寒冬半夜温暖的被窝里。
这也是“杨丽红们”工作的日常,因为要抢角膜摘取的最佳时效,他们的工作免不了与时间“赛跑”,但比起“赛跑”,“等待”更是她们的常态。因为不确定是否下一刻就会有捐献,所以协调员需要365天24小时的待命,接到电话就要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因为也经常有半夜响起的协调电话,已经将睡着了听不到手机响的长沙爱尔眼库的专员李炜“锻炼”得因为担心有电话而睡不踏实。
杨丽红与李炜在向志愿者讲述捐献相关情况
“首先要确定捐赠人的基本信息,与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了解可能存在的捐赠难点,先要针对这些潜在的难点做好准备,要与捐赠者联系进一步确认捐赠意愿,接下来就是准备齐备材料后,合理规划出行的路线和方式,争取以最快的时间到达捐赠者处完成捐献相关材料的签署及角膜摘取。”李炜介绍道。
听上去简单的流程,背后却充满着各种的不确定,有到达现场后捐赠者亲属临时反对捐赠的,也有赶往捐赠途中遭遇变故的。“13年的一个大雪天,捐赠者在常德,车子在路上打滑,我坐的车被大货车追尾,差点就翻下山去了,我左脸也因为撞击变成了‘熊猫’,最后还是坐着捐赠者家属的车才赶到,完成了捐赠流程。”杨丽红说。也正是这一次的经历加上家人的反对,让她第一次萌生了退意。“家人也会觉得女孩子做这个工作随时要待命,很辛苦而且经常是与逝者打交道,他们觉得‘不吉利’。”
而贵州爱尔眼库的负责人舒霞也遇到过被患者亲属不理解的情况,由于亲人突然离世,悲恸的亲属无法接受至亲的遗体将被捐献,最终还是无法实现捐献者的遗愿。
最后让她们坚持下来还是生命的力量。在角膜还很匮乏的时候,杨丽红经常接触到一些急需角膜的病人,其中不乏有年轻人,这些人在找到她之后那种非常急切的心情也会感染到她,让她感同身受。
“有一个伟大的母亲,不仅帮去世的儿子实现了捐赠的遗愿,还再三提出如果受捐者有什么困难,她愿意提供帮助,这种善意让我很动容,这个事业虽然还在一个起步阶段,但是对我的人生来说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杨丽红说。
劝捐员们做了很少人从事的一份事业,但也因此他们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这也是很多劝捐员们在这个岗位上感受到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一场接力赛
从2003年开始探索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到如今,在推动人体器官捐献和协调员管理工作这条路上,我国已走了19年。
相较于最初2006年5月爱尔眼科成立第一家眼库面临捐赠者寥寥无几的情况,通过不断地宣传和大众观念的不断改变,现在单个眼库全年的捐赠量也能达百余片。“在成立之初的时候捐献者很少,陈邦董事长和李力总经理还是长沙爱尔眼库第一批的签署捐赠的志愿者,近年来各地的爱尔医院集体捐献的志愿者,还有通过‘瞳聚’角膜捐献及移植预约系统联系我们的捐赠者变得越来越多。”杨丽红介绍道。
据舒霞介绍,以贵阳眼库为例,2018年眼库成立时全年仅有8例捐献,捐献志愿者30余位,到2022年捐献志愿者已近千位。
但是这对于庞大的角膜移植需求来说依旧是难以覆盖。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完成角膜捐献4907例。虽然角膜捐献量近年有所增长,但相对每年10万的患者新增数量,无异杯水车薪。
劝捐员们看望角膜捐献者
此时,线上平台的搭建为角膜的捐献及分配提供了便利。“瞳聚”角膜捐献及移植预约是基于爱尔眼科9家眼库44个角膜捐献接收登记站,以及全国600余家医院布局。通过该系统可整合角膜、专家资源、公益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患者提供角膜移植手术预约服务、为困难患者提供公益救助服务,同时也可为有角膜捐献意愿的爱心人士提供登记协助服务。
与此同时,劝捐员们的“师带徒”的接力也在同步进行着。
25岁的贵阳小伙黄贞吉便是“徒弟”中一员,去年的4月他正式成为了贵阳眼库的专员,是眼库负责人舒霞的“小跟班”。工作一年的时间他已经能够参与协助完成采集角膜后的制片的工作,这让他兴奋不已。“我是学的预防医学,很多同学毕业后去了疾控中心,文书类的工作会多一些,我更喜欢眼库的工作,操作性的工作更多。”黄贞吉说。
“这个徒弟不好招,不仅要有医学背景还要善于沟通,要有较强的共情能力才能得到家属的亲近和信任,也不像其他医务工作者一样被人熟知。“舒霞说。劝捐员的工作一方面是要符合资质、严守流程,另一方面是要能够根据情况随机应变,这个很难通过标准化的方式去带教,舒霞平时就经常把黄贞吉带在身边,通过实际的案例去学习。
这一场针对角膜盲疾病的“赛跑”在爱尔眼科已经成为了一场接力赛——加大角膜捐献的宣传力度普及捐赠渠道建设打好“前站”,加大眼库及角膜捐赠接收点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做好“后勤保障”,同时培养更多的优秀医生以及针对该类疾病的前沿技术研究,结合更多的公益模式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光明。
下一站国际化眼库
眼库作为这场“接力赛”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对于角膜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2006年至今爱尔眼科已经完成了9家眼库的建设,这些眼库具备有宣传、登记、获取、评估、分配、保存角膜的功能,此外,爱尔眼科还在全国各地建设了四十余个红十字会的角膜登记接收站点,这些站点像“触手”一般覆盖更多的区域,让捐赠渠道更为畅通便利。
眼库工作人员在对角膜进行评估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杨丽红的身份和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她由一个“摆渡人”成为了一个“引路人”,更多了参与到眼库的标准化管理和建设以及人员的培训中来。
谈及未来,她的目标说简单很简单,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工作伙伴,让更多地人理解并且愿意参与到角膜捐献的事业中来,能够让更多的人重获光明;加快国际化眼库的建设,未来的在眼库的环节就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做到对角膜材料的精准切割,把每一份来之不易的材料用到极致,加大对角膜保存相关技术的研究,尽可能地延长每一份角膜的“生命周期”。
然而实现她的目标背后,同样也是一场人力与物力的“接力赛”。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参与这场接力赛的人越来越多。
CopyRight@2008-2024 中国证券新闻 All Right Reserved
工信备案号:备案号京ICP(备)15095275
中国证券新闻版权所有违者必究